思维(意识)的#七宗罪 |【罪肆】
本帖最后由 不二如是 于 2018-7-5 08:41 编辑缘起: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什么是意识”方面的书,有兴趣的鱼油,可以去鱼C兑换中心一探究竟。
看到过一个段子,出自:那些年#提神醒脑的知乎回复 |【系列三】,“人类都有什么细思极恐的细节?“,“大脑是你最重要的器官——这是大脑告诉你的”。
是的,多么脑高潮的文字组合{:10_266:} 。
第三宗罪中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们爱问“为什么”,这次我们看第四宗罪,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
我们先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后,这些信息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和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他假设有两个人,一个叫艾伦,另一个叫本,用一组词语对他们进行描述。
然后再要求志愿者对这两个人的个性进行评价。
对艾伦的描述:
把褒义词放在前边,比如聪明、勤奋,把贬义词放在后边,比如冲动、挑剔、固执、忌妒心强;
对本的描述:
还是这些词,但是顺序掉了个个儿,贬义词放在前边,褒义词放在后边。
结果:
**** Hidden Message *****
而且,志愿者还会在大脑里做解释,认为艾伦首先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有理由固执,甚至这种固执还是值得尊重的;
本首先是个忌妒心强和固执的人,这种人越聪明,你就会觉得他越危险。
其实,两个人唯一的区别:
只是你对他们的了解顺序不同。
我们的大脑对先了解的信息先入为主了,这就是光环效应导致的偏见。
吹水
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
这种偏向就是光环效应的现实例子。
用成语来概括,可谓:
爱屋及乌或恶其余胥(wù qí yú xú)。
这种光环效应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
这种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不问错对不辨是非的铁杆粉丝,对明星的狂热喜爱即是一例。
又比如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如果第一印象给我们感觉愉悦。
这种愉悦感或者来自颇具吸引的外貌气质,或者来自得体的谈吐举止,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对其心生好感。
进而会倾向于相信此人同时还是聪明的,善良的,慷慨的,尽管事实可能完全出乎我们的主观判断之外。
总之光环效应作用之下,人们会不断将各种讨人喜欢或令人反感的特点添加在这个本来其实我们并不熟悉的人身上。
如果有帮助,别忘了评分{:10_281:} :
http://xxx.fishc.com/forum/201709/19/094516hku92k2g4kefz8ms.gif 有意思。
让我想起 一个老是去帮人的老好人偶然做了一次「坏事」会被千夫所指,一个一直做坏事的小调皮偶然做了一次「好事」会觉得也没那么坏。
还想起,先苦后甜(先坏后好)时甜的那份会更加甜蜜,先甜后苦(先好后坏)时苦也会更加苦涩。
结合罪4,在不知道这个人如何时先坏后好的评价会让不知道这个人对这个人做出不利的评价。正好解惑了第一印象为何如何重要。
那....如果能在一段相对稳定的关系中,适当制造点「坏」的感觉应该也会有利于「好」的发挥。
---
第一印象要先好,后坏有无并不重要,否则不可能开启一段相对稳定的关系。
进入第二阶段可以如此反复,保证在关键时刻是好的,同时坏的不能打破这段关系就相对有利。
1111111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