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4 - 权力的游戏为什么最后 烂尾 了?!
有言在先乔治·R·R·马丁 老爷子在 2019-05-20,亲自写了篇博客(传送门):
原文(未做翻译,故隐藏,有兴趣的鱼油可以尝试翻译下,有感谢 鱼币 哦):
**** Hidden Message *****
—————— 以下是正题 ——————
相信有不少鱼油都喜欢看《权力的游戏》,但是本周一随着最后一集的完结,顺路落入:
神剧必烂尾的怪圈。
抛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玄学,我认为这即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情理之中的意思是,在第八季播出到第二集之后,我们已经猜到编剧的脑回路了。
那就是赶紧把所有的故事线都收缩一下,赶紧进入结局。
意料之外
而意料之外是在于,在倒数第二集已经把故事毁地差不多的情况下,结局并没有按照最稳妥、也是大家都能猜到的方式结尾。
而是选择了一个更烂方式。
打个比方吧,《权力的游戏》电视剧就像一架飞机,最开始飞得非常漂亮,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引擎失灵,不得不迫降。
我们本来都觉得,这架飞机迫降到海上去就差不多得了,没想到在落地前的一瞬间:
机长突然坦白自己是无证驾驶,从来没开过飞机。
没人不喜欢转折,但这种转折真让人哭笑不得。
不吐槽剧情了,反正都结束了。。。
吹水
为什么美剧往往会烂尾?
这个问题相当扎心。
除了《权力的游戏》以外,本人曾经看过的《迷失》、《行尸走肉》、《越狱》...
《迷失》是自己看的第一部美剧,一直追到最后,就在结尾前的一秒钟,还在为观众挖坑。
烂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就是美剧的制作模式,其实类似于挖金矿。
怎么讲?
我们都知道,美剧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边拍边播”。
大致意思就是剧本并不固定,这周的剧集播放完了,导演和编剧可以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更改剧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个很棒的制度。
编剧可以按碟下菜,收视率不好的剧,可以很方便地砍掉,也不浪费投资人的钱,也不耽误演员的档期。
但这真的是件好事么?
或者说,听观众反应,做出及时反馈的制度真的那么完美么?
至少在《权力的游戏》身上,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就是角色的成长路线不明显了。
角色的成长不仅仅是升级打怪,也包含着他对待同样问题的态度转变。
比如一个角色最开始怕蛇,后来不怕了。
这就是成长。
但是这样的成长是需要足够的剧情来支撑的。
如果没有长期主义的眼光,多一榔头、西一锤子地拍戏,观众是很难从中感受到一条完整的角色成长线。
而角色成长的路线不明显,还会导致角色之间的关系很奇怪。
我们都知道,如果观众喜欢两个角色的互动,会把他们称作 “CP”。
而在剧情中编剧响应观众,多拍一点这对 “CP” 互动的行为,被称为“发糖”。
但有的时候“糖”并不能乱发。
这样说吧,詹姆·兰尼斯特在最后一季爱上“美人”布蕾妮,是由他内在的成长决定的。
但发这对 “CP” 的糖,绝对不是以上床的方式。
这把美感全都毁了。
而且,角色越成功,它越会成为一个富矿。
《权力的游戏》这样有结尾的故事还好,那种没有固定结尾。
连续好几季的美剧都不结尾的美剧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
那就是剧中人物在以排列组合的方式互相睡觉。
因为这样能连续制造话题,不断调动观众注意力。
但是,先不谈睡觉是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一个跟剧中所有人睡过的男主角,除了会被贴上“大猪蹄子”等类似的标签,也透露着一种被编剧榨干角色魅力的无奈。
总结一下,《权力的游戏》之所以高开低走,得到一个烂尾的结束。
根本原因在于:
编剧把一套用在无限游戏中的方法,也就是不断寻找魅力角色,不断挖取角色价值的理论。
用在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角色结局明确,强调人物逻辑的有限游戏中。
我们不能因为《权力的游戏》烂尾,就判“边播边拍”模式的死刑。
但是一个好的方法总是有边界的,这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的事情。
最后还是那句话,《权力的游戏》烂尾,和原作者马丁拖稿是撇不清关系的。
拖稿对谁都没有好处,这是真滴...
预知更多神文请看:
菊、套与吹水 | 【???】
如果喜欢,别忘了评分{:10_281:} :
http://xxx.fishc.com/forum/201709/19/094516hku92k2g4kefz8ms.gif
如此多懂学习的VIP至尊都已订阅本专辑,你还不快点行动!(☞订阅传送门 ) 666 666 {:10_256:} {:10_275:} {:10_312:} …… 666 666 游戏嘛,情有可原
还没看到最后一季,不过前面蛮好看的{:10_297:} 很简单的原因,凛冬将至{:10_256:}{:10_256:} 可惜了 长见识了{:10_250:} 正常{:5_108:} ! 这英文看得我头皮发麻{:5_99:} 看一下~~~ 看不懂{:5_99:} 没领到鱼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