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噤若寒蝉” 是什么意思?
原义是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噤若寒蝉”:东汉名臣杜密,为官知人善任,激浊扬清,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打击宦官集团斗争时,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
有罪必惩。随着年岁渐高,杜密告老还乡。但杜密仍十分关注国事,他经常去拜访颖川的太守和阳城县令等地方官员,
一起议论天下大事 ,并不断向官方举荐本地官吏民众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
也同样辞官还乡,但却与杜密的行事风格不同,整日里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一天,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不过问时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名为表扬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
杜密便直言道:“刘胜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
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却对国家不负责任。”
打卡{:10_309:} 寒蝉跟知了是一个物种不?
{:9_24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