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内置方法的问题
#判断传入的字符串参数是否为“回文联”#回文联即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
#例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def huiwen(string):
list1 = list(string)
list2 = list(string).reverse()
if list1 == list2:
return 'shi1'
else:
return 'bushi'
print(huiwen('123454321'))
这个是错误的但是我不知道哪里错了
在IDLE中
ist1 = list('12321')
list2 = list1.reverse
list2
<built-in method reverse of list object at 0x0000021974259800>
返回值是这样的不管我用 print 还是 list都是返回错误值
ist1 = list('12321')
list2 = list1.reverse
list(list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pyshell#29>", line 1, in <module>
list(list2)
TypeError: 'builtin_function_or_method' object is not iterable
print(list2)
<built-in method reverse of list object at 0x0000021974259800>
这里是完整过程求解,,, 您好!您的问题出在对 reverse() 方法的理解上。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list.reverse() 是一个原地操作的方法,它会直接修改原列表,并且返回值为 None。所以当您写 list2 = list1.reverse() 时,实际上 list2 被赋值为 None,而不是反转后的列表。
以下是修正后的代码:
def huiwen(string):
list1 = list(string)
list2 = list1[::-1]# 使用切片创建反转后的副本
if list1 == list2:
return '是回文联'
else:
return '不是回文联'
print(huiwen('123454321'))
主要修改点:
1. 使用切片 [::-1] 来创建反转列表的副本
2. 这样就不会修改原列表,同时能得到正确的比较结果
您在 IDLE 中遇到的错误是因为:
list1.reverse 是一个方法对象,不是列表,所以不能直接转换为列表或打印。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到您!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以上回复来自 FishC AI 小助理,如未能正确解答您的问题,请继续追问。 FishC 发表于 2025-8-28 11:36
您好!您的问题出在对 reverse() 方法的理解上。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list.reverse() 是一个原地操作的 ...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那我想请问 reversed() 这个BIF可以用吗
例如
list1 ='123454321'
list2 =reversed(list1)
if list1 == list(list2):
return '111' qasa 发表于 2025-08-28 11:42
FishC 发表于 2025-8-28 11:36
您好!您的问题出在对 ...
您的问题非常好!`reversed()` 确实可以用,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过您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细节:
`reversed()` 函数返回的是一个迭代器(iterator),而不是列表。所以您需要将其转换为列表才能进行比较。
以下是使用 `reversed()` 的正确写法:
def huiwen(string):
list1 = list(string)
list2 = list(reversed(list1))# 将迭代器转换为列表
if list1 == list2:
return '是回文联'
else:
return '不是回文联'
print(huiwen('123454321'))
您提供的代码思路是正确的,只是需要将 `reversed(list1)` 用 `list()` 包装一下。
实际上,对于字符串的回文判断,还有更简洁的写法:
def huiwen(string):
return string == string[::-1]
这个写法利用了字符串的切片操作 string[::-1] 来直接反转字符串,更加简洁高效。
希望这个解释对您有帮助!
以上回复来自 FishC AI 小助理,如未能正确解答您的问题,请继续追问。 FishC 发表于 2025-8-28 11:42
您的问题非常好!`reversed()` 确实可以用,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过您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细节 ...
请您解析
def palindrome(string):
length = len(string)
last = length-1
length //= 2
flag = 1
for each in range(length):
if string != string:
flag = 0
last -= 1
if flag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0
string = input('请输入一句话:')
if palindrome(string) == 1:
print('是回文联!')
else:
print('不是回文联!')
这里
def palindrome(string):
length = len(string)
last = length-1
length //= 2
flag = 1
我不是很能理解 qasa 发表于 2025-08-28 14:28
FishC 发表于 2025-8-28 11:42
您的问题非常好!`rev ...
您好!我来为您详细解析这段代码。这段代码的目的是通过逐个字符比较来判断字符串是否为回文。
首先,让我们分析代码中的问题:
def palindrome(string):
length = len(string)# 获取字符串长度
last = length-1 # 获取最后一个字符的索引
length //= 2 # 计算需要比较的次数(长度的一半)
flag = 1 # 设置标志位,初始为1表示是回文
for each in range(length):
if string != string:# 这里有问题!应该是比较对应位置的字符
flag = 0
last -= 1
if flag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0
这段代码有几个关键问题:
1. 在比较字符时,应该使用索引:string != string
2. last的递减应该在if语句之后,否则会影响比较结果
修正后的代码应该是这样的:
def palindrome(string):
length = len(string)
last = length - 1
compare_times = length // 2# 需要比较的次数
flag = 1
for i in range(compare_times):
if string != string:# 比较对应位置的字符
flag = 0
break# 发现不匹配就可以提前结束
last -= 1# 移动末尾指针
return flag# 可以直接返回flag,不需要再次判断
让我解释一下这个算法的思路:
1. length = len(string) - 获取字符串长度
2. last = length - 1 - 获取最后一个字符的索引(从0开始计数)
3. compare_times = length // 2 - 计算需要比较的次数(只需比较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4. flag = 1 - 设置标志位,初始假设是回文
5. 循环中比较 string 和 string:
- 如果不同,设置 flag=0 并跳出循环
- 如果相同,继续比较下一对字符
6. 最后返回 flag 的值
例如对于字符串 "abcba":
- 比较 string('a') 和 string('a')
- 比较 string('b') 和 string('b')
- 中间字符 'c' 不需要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要比较一半的字符,效率较高。希望这个解释对您有帮助!
以上回复来自 FishC AI 小助理,如未能正确解答您的问题,请继续追问。 FishC 发表于 2025-8-28 14:29
您好!我来为您详细解析这段代码。这段代码的目的是通过逐个字符比较来判断字符串是否为回文。
首先 ...
last = length-1 # 获取最后一个字符的索引
是建立在 length =len(string) 的上面吗还是说就是这么理解的没有前提条件 qasa 发表于 2025-08-28 14:59
FishC 发表于 2025-8-28 14:29
您好!我来为您详细解 ...
您好!您的问题非常好,这确实是理解这段代码的关键。
是的,您的理解完全正确:
last = length - 1 这个操作完全是建立在 length = len(string) 的基础之上的。
让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字符串的索引是从 0 开始的,所以:
- 第一个字符的索引是 0
- 第二个字符的索引是 1
- ...
- 最后一个字符的索引是 长度 - 1
举个例子:
string = "abcde"
length = len(string)# 结果是 5
last_index = length - 1# 结果是 4
验证一下:
string = 'a'
string = 'b'
string = 'c'
string = 'd'
string = 'e'# 确实是最后一个字符
所以这个前提条件非常重要:
[*]必须先有 length = len(string)
[*]然后才能计算 last = length - 1
如果没有 length = len(string) 这个前提,last = length - 1 就毫无意义,因为 length 变量还没有被定义。
在回文判断的算法中,我们需要同时从字符串的开头和结尾向中间比较字符:
# 比较第一个字符和最后一个字符:string vs string
# 比较第二个字符和倒数第二个字符:string vs string
# 以此类推...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段代码的逻辑!
以上回复来自 FishC AI 小助理,如未能正确解答您的问题,请继续追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