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错刀的推荐:阿里收购豌豆荚的背后,是一个大数据收割时代。两年前,马云说阿里要拥抱DT时代,感觉是忽悠,现在已经变成凶狠的武器。一个电商企业家告诉我,天猫现在正在根据用户、商户的大数据做标签,根据标签做分发。而移动应用分发的产品创新方向也是异曲同工,用大数据驱动应用精准分发。豌豆荚的加入,阿里靠强悍的布局能力会对移动分发市场带来什么改变?值得关注。
文/茹晰
一个是互联网巨头、应用分发市场的“后来者”;一个是用户体验至上、应用搜索的“先驱者”。这两者碰撞将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今天下午,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宣布将并入阿里移动事业群,成为2016年互联网企业的又一大事件。
阿里移动为何收下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阿里究竟意欲何为?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收购豌豆荚:应用分发市场生变
应用分发作为重要“流量入口”一直以来是移动智能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这重要的入口,2013年,错过豌豆荚和UC浏览器的百度,用19亿美元的天价拿下91无线,只为弥补其在移动端布局上的短板。当百度、360和腾讯等巨头通过砸钱在移动应用分发市场上争得火热之时,阿里巴巴却十分安静。
2015年初,阿里巴巴将PP助手正式纳入其体系。2015年4月,阿里正式宣布移动事业群已经完成六大矩阵布局,包括:UC、神马、高德、阿里游戏、PP助手、阿里文学。时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的俞永福坦言,应用分发是当时阿里移动事业群唯一不在市场前三的业务。
姗姗来迟的阿里是否还有洗牌应用分发市场的机会?
经历了几代产品的更迭,腾讯、百度、360分别通过社交、搜索、安全产品的优势业务,为其应用商店产品带来巨大流量并稳定地占据了应用分发市场第一梯队的布局。
同时,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家,通过硬件终端的绑定,其应用商店的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提升。
但是,从行业整体来看,相较于搜索、电商、社交等其它领域里都有出现一支独大的现象,移动应用分发领域由于市场格局碎片化,呈现出多个品牌势均力敌的情况,暂时未见垄断者角色。
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至2016年第一季度,安卓应用分发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是BT3、豌豆荚和PP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PP助手在坐稳IOS端分发宝座的基础上,进入阿里体系一年多时间,便跻身安卓分发市场前五,这其中,阿里的优势资源功不可没。如今,阿里收购了行业第四的豌豆荚,应用市场又将迎来新的变局。
用户日渐成熟 精准分发成趋势
随着各类互联网媒介的完善,用户有了搜索平台、内容平台、工具平台等概念:上微博寻社交、上高德查地图、上优土看视频、上应用商店找APP……
可如今,互联网巨头们构建的产品矩阵以及相互打通大数据,使得一个平台可以解决多种场景需求,平台与需求一一对应的模式被颠覆。作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入口,应用商店过往的传统分发形式,已无法满足用户日渐多元化的需求。
与此相对的,却是数量庞大的应用开发者们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分发机会,以至于很多小而美的应用被扼杀在呱呱落地时。除了相对被动的争取分发平台的扶持政策,应用开发者更希望平台能帮他们实现精准分发,与目标用户亲密接触。
用户有“被个性化推荐”的需要,应用开放者有“精准分发”的需求,这背后是用大数据驱动应用分发的产品转型逻辑。在电商上,阿里的大数据+战略得到充分验证,多维度高价值的大数据和数据分析能力已经获得业界认可。
从市场需求和阿里自身资源来说,通过大数据实现对用户个性化推荐应用,帮助开发者实现精准分发,也极有可能是豌豆荚未来的产品转型方向。
阿里大数据赋能 豌豆荚将成重要数据和内容入口
不少人质疑,此前数年豌豆荚一直全力投入应用内搜索,却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功。而阿里移动在收购一个不在第一梯队的豌豆荚对其自身在移动端的布局是否有力。但笔者认为,豌豆荚以自身的条件和所面临的局势,正是翻转的好时机。
豌豆荚于行业内最早提出应用内搜索,虽具有前瞻性的视野,但由于缺乏“产品矩阵支持”,一直未能成气候。
而与阿里大数据整合后,豌豆荚将获得完善的“矩阵支持”——豌豆荚一方面能获得个性化的精准大数据,并且在分发渠道上得以扩充;另一方面,顺应行业发展渠道,从单纯的应用分发转变为内容分发。
通过阿里大数据赋能后,豌豆荚将得以继续往“内容入口”方向发展,这或许正是豌豆荚坚持的“初衷”。
可以预见,未来豌豆荚将成为阿里巴巴重要的数据和内容入口。在行业朝着“个性化精准分发”、“全景式分发”的趋势发展下,豌豆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阿里的移动应用分发行业布局影响颇大。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