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 建议阅读3.8min
本帖最后由 不二如是 于 2017-3-17 14:24 编辑0
我有一位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凡是你告诉她一件事,她都要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一个侦探式的问题:
不关注信息的内容,而关注信息的传播路径。
很大程度上,这个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些头脑中的自以为是。
“到处都在说啊。”
“可你是怎么知道的?”她像偏执狂那样锲而不舍。
“我看到的。”
“从哪里看到的?”
“我从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
被这个老师虐了很多次之后,我慢慢开始改变自己的认识习惯——
我会提醒自己,“澳大利亚人污蔑孙杨用兴奋剂”,这未必是事实。
事实是“我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上写着澳大利亚人污蔑孙杨”。
1
这个习惯很有好处,因为后面这句话我怎么说都不会出错,这是我亲眼确认过的。
前面这句话则有可能被打脸
——现在新闻翻盘翻得特别快,更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进一步地,我还会问自己:
“你如何确认这上面的东西是真的?”
在你决定相信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
我问过很多人,很多人觉得多此一问,“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那么多人都看过了,怎么可能不是真的”?
但是进一步地研究这个过程,他会发现:
“我是看到朋友圈里 10 个以上的人转载这篇文章,看到它的阅读量 10万+,5000 人点赞……所以我决定相信它说的东西是真的。”
——通过这种思考,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做出全知视角的判断时,会遵循怎样一套规则。
虽然,这仍然不能保证你相信的内容一定是真的,但可以帮助你增加一些自我了解。
2
一位母亲向我寻求建议:
孩子最近学习压力很大,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我问:“您怎么知道他压力很大的?”
她瞪大了眼睛:“我就是知道!”
问得急了,她就说:“我是他亲妈!我不知道谁知道?”
我后来想,也许她觉得,我问“你怎么知道”是怀疑她的判断有误,因此需要用“我就是知道”来维护“压力很大”的准确性。
但我并不怀疑(确切地说,是并不在乎)这句话本身准确与否。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孩子对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那个“压力很大”的概念,是如何被家长接收到的?
孩子亲口对妈妈说压力很大、老师向家长透露孩子压力很大、孩子最近脸上起很多小包、某门学科成绩起伏大……
这些都有可能让妈妈得出“孩子压力很大”的判断,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具体情况,就可以用具体的方式去处理。
当然了,处理起来也会有麻烦,但是对这些具体麻烦的讨论,和对“压力很大”这一抽象概念的讨论,在难度上不可同日而语。
我把前者称为人的难题。
“孩子亲口对我说他压力大,我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讨论的,针对具体情境的反应困难。
而“孩子压力很大,该怎么办”这种问题,我把它叫做上帝的难题。
它是抽象层面的困扰,它与现实中,真正的人际互动并不直接相关。
3
我们常常会用上帝的难题为难自己。
最常见的比如“妈妈和媳妇同时掉水里,先救哪一个{:10_254:}?”
这是典型的上帝视角的问题。
而作为具体的人,真正为难我们的情境其实是:
“媳妇问我,妈妈和她同时掉水里我先救哪一个,我怎么回应我媳妇?”
看上去只是表述的小小差异,但它从一个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变成了我和媳妇的关系问题。
前者是无解的,后者的解法可以有很多。
上帝的难题之所以更难,是因为对于这种全知视角的问题.
我们往往不满足于某一个具体情境下的应对方式,转而寻求抽象意义上的,大一统的答案.
足以应用于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人物,放之四海而皆准。
小概率的风险也要照顾到(“万一呢?!”)
以及考虑到每个人没有说出来的想法(“我就是知道他怎么想的”)……
这样一来,很多问题就变得像是“如何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个人”一样——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或许很有意思
——对于现实世界来说
**** Hidden Message *****
4
有时候,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在定义问题的不可解决。
在心理咨询课上我听到一个同学如老师:“老师,遇到那种根本不听你提问的人,你要怎么问?”
这种问题常常噎得老师说不出话来。
冷静下来想想,他已经把人定义为“不听你提问的人”,而且还是“根本”,在这个定义的范畴里显然不可能存在答案。
这就像“怎样让不爱吃饭的小孩爱上吃饭”
“睡不着的时候怎么才能睡着”
“如何跟不讲道理的女朋友讲道理”等问题一样
从提出的一刻起,就注定无解了。
而解决难题,最关键的那个问题或许就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时候,并不是看到,也不是听到,你只是在头脑中创造了这个“事实”。 对于无解的问题的放一放,退一步海阔天空{:10_256:} {:10_257:}{:10_257:}{:10_257:} 好高深的样子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1:51
好高深的样子
{:10_257:}看懂了便很渣了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3:53
看懂了便很渣了
没有感觉还是可以的,就有点像墨菲定律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4:29
没有感觉还是可以的,就有点像墨菲定律
一分钟有多长? 这要看你是进里面,还是进外面。
{:10_301:}墨菲定律涵盖面太大,可能便是存在
太大就不讨喜了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4:36
一分钟有多长? 这要看你是进里面,还是进外面。
墨菲定律涵盖面太大,可能便是存在
太大就 ...
你前面这个一分钟是怎么回事?什么意思啊?没看懂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4:41
你前面这个一分钟是怎么回事?什么意思啊?没看懂
没看懂,说明你还是孩子{:10_256:}{:10_300:}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4:43
没看懂,说明你还是孩子
卧槽,突然就懂了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4:43
卧槽,突然就懂了
{:10_275:}这就是墨菲定律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4:43
没看懂,说明你还是孩子
飚车飙得有点突然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4:44
飚车飙得有点突然
{:10_254:}{:10_298:}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4:44
这就是墨菲定律
这个可以用在墨菲定律,不太对吧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4:46
这个可以用在墨菲定律,不太对吧
度娘----------------------------------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4:50
度娘----------------------------------
/*主要内容: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好吧,第一第二点我都不知道,等公车的时间永远都是比想象中的要长 轮回的夏 发表于 2016-8-17 14:52
好吧,第一第二点我都不知道,等公车的时间永远都是比想象中的要长
{:10_340:} 不二如是 发表于 2016-8-17 14:53
{:10_282:} 八二原则,认同百分之八十的人,也就说明你是那百分之八十…… 一件事情不能只凭感觉或者没有根据的事(比如三人成虎)来判断,要有确实的依据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长见识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