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戴维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维也纳市,母亲Sherri是韩国人,父亲Joe生于朝鲜。1963年,Joe怀揣$50来到美国,曾在时代广场一个通宵电影院里睡过3晚。为了维持生计,Joe在纽约餐馆当起了洗碗工,也正是因了这段洗碗工经历,Joe爱上了烹饪,通过勤学苦练, Joe最终走上成功之路,他先后开了两家餐馆和一家高尔夫球用品店。
10岁的时候戴维酷爱高尔夫球,曾两次获得弗吉尼亚州少年组高尔夫球冠军。父母原本以为他可以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然而到了13岁,戴维对高尔夫的热情却消失殆尽。。。
高中时代的戴维是一个学渣,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经常意志消沉,甚至经常逃学。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戴维前往康涅狄格州圣三一学院学习,“不幸的是,我在学校时专业成绩从没好过。”
大学毕业后,戴维前往日本教了2个月英语,后返回美国,在一家金融机构短暂做过一段日常案头工作,自此明白,那种朝九晚五、一丝不苟的工作多么无趣,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个性。
父母希望他成为银行高级职员、律师,或者从事任何其他职业。作为一名吃货,戴维觉得他对美食最为感兴趣,动了当厨师的念头。
这不久,戴维进了纽约法国烹饪学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在那儿戴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许在常人看来,22岁才开始烹饪事业,为时已晚,然而,戴维却固执的认为,事在人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行的。
别人花一小时,他就花三小时,十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双手和两条胳膊上到处都是不小心被刀划破后留下的伤疤。每当别人问起他刚入行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时,他总是回答,“你唯一不会忘记的事就是,这是个极为艰苦的体力活,一点也不迷人”。
毕业后,戴维先后进入纽约曼哈顿区的克拉夫特、梅塞尔厨房等著名餐馆锻炼,从打杂开始,厨艺不断精进。
为了了解地道的日本面食,戴维前往日本,在一个韩国人开的Ramen店里工(偷)作(师)了3周。这次日本之旅,让戴维深深爱上了日本饮食文化,他下定决心要在美国开一个拉面馆,将传统日本拉面变成一种人人买得起的流行街头食品。
回美后,他在曼哈顿下城的东村找到了一个6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向父亲和朋友借了13万美元,开始了创业历程。2004年8月,戴维的日本拉面酒吧终于开业了,他把拉面馆的名字定为“Momofuku”,在日文中意为“桃福”,即“幸运的桃子”。之所以取这个名称是戴维为了致敬方便面发明人安藤百福(Momofuku Ando),十年后再回首,倒是颇有远见。
起初,“桃福”酒吧的生意并不好,客人几乎都是戴维的朋友。而“桃福”酒吧对面那家日本餐馆却天天爆满。戴维对此感到十分无奈。该怎样摆脱窘境?
戴维想,美国的日本拉面馆已经众多,要想吸引顾客,就必须闯出一条新路,“我们努力做的是复制某种亚洲风味,尽可能使用本地调料。我不说我们做的是日本料理,我和众人开玩笑说,这是种‘泛融合’。
他使用高级食材搭配拉面, 130 元人民币一碗的 Momofuku Ramen 选用来自 Berkshire 的五花肉( Berkshire 出产天然环境饲养下的英国黑猪肉)和散养鸡蛋。彻底改变拉面的廉形象。
鲜美的菜肴、热情的服务和戴维特立独行的烹饪风格和经营理念,“桃福”渐渐成为东村一带拉面爱好者的最爱。2005年8月,拉面馆月营业额达到开业来最高点﹔第一年,营业额大约50万美元﹔第二年,100万﹔第三年,又几乎翻了一番。
2006年2月,戴维向银行贷款100万美元,在东村另一块地段开了第二家“桃福”。
缔造餐饮帝国,张厨子的3个爆品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