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给银行出了一道什么题?
现如今,移动支付大行其道,人们在震惊于互联网、科技飞速进步的同时,享受着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
支付宝、微信、Apple Pay……老百姓出门不用带钱包,手机在手说走就走,农贸市场卖菜的大叔都扫码收款,移动支付已经率先实现消费方式的改变。
曾经,银行卡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存取现金难的问题;之后,信用卡的出现又解放了人们的钱包;那么现在又该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下顺势而起呢?
对于银行,这是一道转型难题。
[b]
银行的转型尝试,需要深耕一点![/b]
电商火起来后,各大银行都在官网上建立电子商城;移动应用火起来之后,各大银行也都先后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应用,将很多基础业务搬到了手机上。
作为转型初期阶段,这样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银行手机客户端能够给银行客户带来一定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然而随着互联网效应的持续发酵,如今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革新,从过去面向全局性转变逐渐细化落实到某一个点上深耕细作。尤其是在银行的众多产品和服务中,信用卡从其产品属性来说具备流量产品的特质,属于高频使用的服务。
基于使用上的便利性,信用卡服务具备可挖掘的潜力和新的增长点,也就是上文说过的在一个点上做精细化深耕。
事实上,这件事已经有人在挖掘和探索了,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就是交通银行信用卡。
[b]
化身互联网公司,要做最佳信用卡互联网平台[/b]
有一个名词在商业圈内广为流传,叫“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有一最大特点,就是以快速获取大量用户为基础实现高速增长。
本质上,如今的银行在竞争压力下也需要寻找新的着力点,实现新一轮的用户增长。为了在移动支付领域打下属于自己的市场,交通银行信用卡已化身互联网公司,大力“吸粉”。
自发出第一张信用卡至今十余年,交通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5000万大关。借用当下流行的说法,交通银行信用卡已经圈了5000万活粉。这与交通银行信用卡过去数年的打磨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以此为转型基础,交通银行信用卡锁定接下来的战略,也是转型方向——打造最佳信用卡互联网平台。
[b]
靠三大创新花式撩粉[/b]
品牌需要营销,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增长靠撩。
1、抢先“触网”革新
如今一切都可以和互联网建立关系,银行发卡也是一样,即互联网发卡模式。
交通银行是国内信用卡市场最先使用互联网发卡的机构,这是在国内信用卡市场井喷之后,竞争日渐剧烈的态势之下,早在2013年便已经采取的举措,推行“5分钟核卡,最快当天下卡”的互联网发卡模式,在当时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网上推荐办卡,精准定向,将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提升了存量客户的黏性。
在“交通银行信用卡买单吧”App推出之后,也通过更多渠道的合作,让消费者便捷消费的同时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覆盖面更广的支付场景。
2、移动支付“矩阵”
在“交通银行信用卡买单吧”App推出之前,交通银行信用卡已经进行了一些移动支付方面的尝试,或者说产品上的合作,先后与Apple Pay、Samsung Pay、华为Pay、小米Pay联手,还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
主动拥抱互联网更是发挥通力合作的优势,交通银行信用卡率先以“矩阵”的模式进行了移动支付领域的覆盖,从信用卡用户的角度,这样做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
在此之后,交通银行又以信用卡为基础,开发了一个“交通银行信用卡买单吧”App,专门为信用卡用户开发的应用,跟手机银行客户端是两回事。年底即将升级到2.0,除了具备手机银行客户端的基本功能,更是一个信用卡互联网平台,并且除了支持交通银行的借记卡和信用卡,还支持其他银行共180多种银行卡。日常生活缴费、旅游购票、娱乐购物、理财投资、互联网消费信贷……比之手机客户端,其支持他行卡种支付的特点无疑加分很多。
上线9个月,“买单吧”绑定信用卡的用户数便已超过1400万人,应用的活跃度高达60%,完成的交易次数也超过了10亿次,金融、生活服务的月平均访问量超过1.2亿人次。
3、走心营销圈粉
信用卡最大的用途即是提前消费,给用户提供消费时的优惠,一点也不比商家搞促销吸引力小。
最近几年,国内零售业兴起各种“购物节”、“购物季”,阿里巴巴的双十一风头正劲。交通银行信用卡也围绕互联网展开了一系列营销活动,牢牢把握住了都市上班族的“星期五情节”。
已经形成招牌的“最红星期五”、“超级最红星期五”是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的超市、加油站刷信用卡返现活动。
从超市零售、汽车加油,到看电影、买日用品、吃喝玩乐、家电购买、买车、酒店住宿、外出旅行,覆盖面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中消费的方方面面。即
将推出的“周周刷”、八大商圈活动、买单吧明星直播等营销项目。
在做营销宣传的同时,交通银行信用卡也是在深挖产品潜力,发掘用户需求,促进品牌影响力的深化,更为其移动平台的构建夯实了基础。
银行做信用卡互联网平台,摆脱“结算工具”的束缚,是顺应了市场多元化的大趋势。市场竞争激烈,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应用来势汹汹,然而传统银行业的优势恰恰体现在“传统”二字,多年来在业务流程、风险监控、渠道规模等各方面的日积月累依然是银行业不可撼动的“底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