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C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5|回复: 0

[感想] 二十二条决定你人生命运的黄金定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3 09: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l6 j$ Q( o$ C+ ?" A
为什么7个人做1个人的工作反而更忙? + f: L! u0 T: x4 q' ?

8 w; |2 Z& p% y+ h6 G2 e. I5 T, `  为什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却变成了乌合之众? & o! E: k9 t& C$ t  d
5 D8 L% t/ a4 j. y% t$ O3 [
  为什么合情合理的提升下属却招来更多不必要的事端?
5 p6 z5 t9 M6 p; f4 q9 [* ? - I& J. a! |2 l" B$ _; F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 ]5 K  q  F! c. I+ M

' P+ a) g% b1 H- ?5 T  为什么总是越怕犯错却偏偏犯错?
; F! l7 K' o' t 7 ]8 e" q: k2 i0 @; x( |
  为什么一条道走到黑的悲剧一而再、再二三的重演,而善始善终者却少得可怜?
; |4 N9 g: X6 ^; X) [
: |1 y0 i- `+ K( W7 ?  如果这些困惑一直在围绕着你,你可以看看以下的文章,看看是不是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自己是不是能够有所改变。 6 ?4 X) ?" W) m; V$ L  P) f

4 b) x: X3 i# x! y9 Z  1.帕金森定律:二流上司造就三流下属
5 S% t' c8 O. O9 F5 q$ k
4 Q) Q7 O; n8 w8 |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辞职,把职位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比自己水平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一般人不愿意选择的,困为那样会丧失自己的权力,第二条路也不愿意选择,因为担心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从而可能替代自己,所以,一般的人都会选择第三条路。选择两个平庸的人当他的助手,他自己则可以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这就是帕金森定律,它由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提出。
! S* X/ q0 ]8 M7 z, Z6 ?' S ! F% ]# _; V9 N$ Y% @- c- y3 s
  定律启示:正视组织管理者存在的权力危机感;要彻底执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标准;防止组织陷入“官僚化膨胀”的恶性循环;认真考察,确保管理者能够绝对担任其管理角色。 $ E) b  P0 c% T2 ]0 @7 N

& b8 b$ [- P0 E/ |  2.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
5 s- l3 y5 H3 I
# ?  U( n# ^+ A  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迟早都会有同样的经历。这是加拿大的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研究的结果。也称为“向上爬原理”。 # |% m3 s0 ]* k: h

: l1 n( t9 s1 i- z* n+ \  定律启示:员工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不合理的晋升机制将导致机构臃肿;决定提拔谁要考察其是否能适应将来的职位而非仅仅是当前的表现;不要把晋升当做最主要的激励手段。
; S- q- j) o0 X! P" V " d) V4 v$ H7 o; W1 g/ a# b8 N' s
  3.“金鱼缸”效应:早一步监控,多一份保证
) [4 u$ [. e( @/ ~8 D- Q
: }1 a; f6 l9 C0 o3 B  金鱼缸是玻璃做的,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因为玻璃鱼缸有很好的透明度,这就使得养鱼者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对鱼缸里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所有鱼儿的活动,都尽收养鱼者的眼底。这就是着名的“金鱼缸效应”。而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广泛的灰色空间,比如开车的时候,我们就会存在着视角上的死角,企业管理也一样,存在着很多的盲点。
6 H) o# `* F, e; z2 a
# {% M3 r3 n" I: ]5 `- V: s  定律启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减少灰色空间;强化监控措施,做到信任与监控的和谐;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以“责任导向”强化授权效果;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个体的分散效应。 % n5 u7 `  t3 w5 w  W1 i' D/ t
* L' Y# B6 [" A2 L* `* K
  4.“刺猬”法则:合理距离,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定
$ |! c* @4 S; k% }   M. R; e* y3 W. t& Q! q, i3 t- t
  两只困倦至极的刺猬,因为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体温又不至于被扎伤。这就是有名的“刺猬法则”。人身上没有刺,但人与人之间相处也要讲究距离,距离太近或者太远都不适合彼此的交往。
" i3 E7 N! Y1 |$ v " V; o) r: p; u( S5 {" Z5 s" y
  定律启示:与人保持亲近并非都是一件好事;不远不近的合作关系最利于工作;不要过多干涉,除非涉及到业绩的行为;与人打交道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7 [1 P- g7 m/ X4 j! l3 C0 ~

9 R* M( }9 F$ G9 t  P4 F) Y) Z5 o  5.酒与污水定律:警惕破坏者
& o! J" {# b. u + W9 [% ^9 N) z
  把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中,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杯污水倒进一桶酒中,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就是着名的“酒与污水定律”。企业中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幸免。如果你的企业中存在这样一个烂苹果,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将其清除,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 K7 [7 ^0 @0 J: W/ Q
' ~( K6 G: [' v1 R; J" s2 W  定律启示:有些破坏行为可能很小,但影响却可能很大;不要让个别人的行为破坏整个团队;如果发现“鸡肋”,则越早扔掉越好;每一个元素都“强”才叫真强。
  U1 F1 g9 Q9 o! g) j - v. G. L3 J$ t& W/ c1 Q4 H' |5 E
  6.木桶原理:劣势部分决定整体水平
- F( c/ m, ?2 v
# y6 k; x* t( _) C) k  用几块长短不一的木板围成一只木桶,这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呢?这与最长的木板,或木板的平均长度无关,它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是良莠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水平。
# W& Q/ ^$ d5 C. L  }  l ) q9 d0 R- c$ k" c/ W* k
  定律启示:劣势部分往往成为成败的决定因素;关注优势部分的时候更要多关注一下薄弱环节;差距在所难免,但必须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发挥优势的同时必须补齐劣势,才能提高整体水平。
5 ?( q. l- R4 y( ?6 P2 S7 h
  E6 y% r( z/ [3 y* @# P  7.手表定律:多不如精 & o( @7 G8 D/ T. v7 e& z; }

  e1 t+ Z1 l; ~2 T' v/ M. p- U% H) I  如果你只有一块手表,你能很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而如果你同时拿着多块手表,你就不敢肯定了,因为每块表的时间都不同,你反而失去了对手表指示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不能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有多种不同的要求等。如果你手中有很多手表,除了保留其中最好的一块,其他的都应该扔掉,保留下来的手表也要尽可能的校准,使之成为你的标准。
9 Z: s& X" G5 w
5 `0 o7 P5 y& D8 M  定律启示: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法会让人手忙脚乱;两种不同的目标会让人失去方向;对同一个人不能有两种不同要求;目标一致,策略趋同者才能齐头并进。 4 p- Q! b/ B  L* c
# U8 P5 v$ ]; A: v' _+ Z+ {
  8.墨菲定律: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 ]" r3 a4 E5 B- m3 J$ t& I3 l 3 Z( V- u) J6 D+ z0 F& q
  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某一事情可以有两种或者以上的方法来实现,而其中有一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一错误往往就会发生。他的这一说法在后来得到广泛流传并被总结成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且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
0 l0 }4 ?8 ]7 ]0 T! n* h. M' ~
' z. b# |: k2 A  定律启示:如果问题有可能发生,那它总会发生;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把好坏充分地考虑清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那只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保持谨慎的乐观是成功的应该具备的心态。 - a' j# [6 l+ H' k' j) c
- t+ N, H( x  @6 Q3 L! A/ \
  9.路径依赖:锁定的选择很难改变   f0 B7 Q: I# G, Z. H6 L6 u

. T# `) @3 T+ d- M$ {' w- V, L, Z  一旦你做出某种选择,就会在以后的道路中对这一选择进行不断的自我强化。这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最早提出路径依赖的是W·B·阿瑟,将这一理论扬名海内外的则是道格拉斯·诺思。 * Z% S) e( F- W# ~9 _
. n- F; e5 {$ y  T
  沿着既定的路径,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个人的选择都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就很难从中脱身。
0 C9 O6 O: D4 B+ H1 q- A ; J7 b8 G5 }/ d. z' Q. W) Q2 V3 v
  定律启示:正确的决策有助于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错误的路径一量被锁定,就很难从中脱身;一旦发现错误,趁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就要及时更改;做任何决定都不能轻率,要三思而后行。
4 Y% [* y0 J  U" W3 E# J% A
8 \' W4 b4 q: w9 l( R+ d6 T  10.奥卡姆剃刀:保持简单高效
8 Q! \6 B7 o8 ^/ ~
! f# O' z- ?+ q( t3 j;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是英国人奥卡姆威廉的“思维经济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倡导的是“无情地剔除所有无用的累赘”,所以人们把它形象地称为奥卡姆剃刀。
$ }  \5 M) v6 u   P) g+ V% ^9 S; Q( @) k" O
  奥卡姆剃刀指出,许多所谓的现代文明成果实际都是有害无益的,而人们正在被自己制造的麻烦压垮,简化是这一法则的核心。
4 S" N% t1 x! h# D7 ?% y
" U! O  @* v- L% x7 ^, q  定律启示:别被自己制造的麻烦压垮;复杂和烦琐直接导致效率的低下;所有的累赘都必须剔除;速度制胜,你必须保持简单高效。
5 |2 f$ e; L) F7 H: b$ M! c ) w: h" j2 r5 x
  11.霍桑效应:耐心倾听就是最好的沟通 ! h+ }3 H1 a9 t( y: r8 \

9 ?' E# U2 I4 d8 z2 l9 U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况状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产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课题中有一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多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 E0 M# u' O, o! |
. ^* s; g2 h7 _+ C  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又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 @' |+ N4 @8 u% w1 n- ]
  R1 g& j# L$ [4 n5 B) D6 t$ A  定律启示:沟通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及一流手段;每个人的不满情绪都需要发泄;耐心倾听比强暴压制更有效;平时要多听多看,多了解情况,千万不要犯“闭目塞听”愚蠢错误。 : l+ ?* W! g( p" h9 h$ ~  T

* A1 l. i, i5 B  @  12.“翁格玛利”效应:说你行,你就能做得更好
8 |3 ~/ Y( J& t; O6 Q- `% Q- _* f
' m: |" [: Z1 p! ~: K* J  “翁格玛利”效应来源于一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又经常被译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到了爱神阿芙锹罗忒,她给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马利翁的希望了变成了现实。 4 m# d7 Q* G3 K/ m3 c
- Q+ E" b  |. s: e& h+ O
  这一法则本是一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并从而产生良好的结果。
% Y& e: O- v: s: v& G; y , \1 ^( `5 o' `; a: q( V4 p
  定律启示:心理暗示的效应远远超出你的想像;肯定别人,并给别人以信心;人的潜力需要被不断挖掘;奖励的效果远比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 5 D, g% d9 l. c7 r$ W
: `) s% [* c- z& l
  13.达维多定律:抢先开发,主动淘汰,才能时时领先
. V. C& P+ D7 B/ ?8 c0 { 8 h- A' K0 y& f( s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达维多认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他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并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 F4 [6 ^/ M1 b
: d! ^7 F' o* q: O! ?- l
  定律启示:竞争就是要创造或抢占先机;“先入为主”是一条绝对的真理;要做就做“第一”,而不是“第二”;要始终保持第一,你就必须不断的否定自己并超越自己。 % }# v$ _( O+ J5 B; |7 l
9 J( E/ D6 j- j1 P
  14.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7 P1 X) }7 R: Q8 Q

- z7 F/ L/ k* `8 V  《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一说的是着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
: j+ C# r: p9 u, y) _( X) c0 Q! @' X# Y
5 v  K9 r- T9 m1 H7 N6 G. ~  定律启示:这是一个讲究赢家通吃的时代;不管你做什么,你都需要强化优势,力求形成“滚雪球效应”;无论如何,你需要至少保持一个绝对优势,千万不能在各方面都平庸无奇;要善于资本积累,然后博取更大的资本。 ) C# ^! p7 C9 q: f; N) q5 d& }

( G# J$ z+ D% w$ {5 J! Q1 P  15.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越受青睐
/ Z6 n: @6 {6 h$ ] 2 Z. @" I. y" L( [9 f0 V
  同一类型的高品,品牌影响力高的往往比品牌影响力低的在价格上贵上好多倍。有些商品的价格高的离谱,却又销售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在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这一观点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 w0 H! Q4 C; K# D
/ J) j% n% F% ]! m) o- d
  定律启示:仅有好的质量无法保证你获胜,符合消费者口味更重要;有时候,消费者购买行为中感性因素比理性因素更具有决定性;要始终迎合消费者的品格和格调,并加以引导;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凌驾于消费者的感觉之上。16.零和游戏:改变“有输有赢”的游戏规则 ! A) C# ~+ y8 F

8 u, C  _* D) i  零和游戏是指在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的正是另一方面所输的,无论如何,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现在,“零和游戏”观念正在被“多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出现各方都皆大欢喜的局面是可能的。   W0 @; Q/ |: `/ b1 _

1 ^: g; s: z; D4 E2 Y& p  定律启示:在我们这个时代,利己已经不需要一定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任何时候,多赢比零和更利于持久发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健康思维的体现;成功者必须具备更长远的战略眼光。17.多米诺效应:一荣难俱荣,一损真俱损
& z! Q0 q7 B. e5 Y0 `' q
, p5 e  w' [3 O, X- R6 d5 H! o  多米诺效应源于一项全球普通的体育运动,这项运动就是多米诺骨牌游戏。这种游戏的规则是按照点数的大小以相接的方式把骨牌连接起来,其难点就在于骨牌一倒则俱倒,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后来“多米诺”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术语,无论各行各业,只要出现一倒俱倒的连锁反应,人们就会想到“多米诺效应”或“多米诺现象”。
2 @4 {3 W3 s. n: @, V 1 a% u1 \& B4 J0 u5 i2 m) t( `. b
  定律启示: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切勿功亏一篑;该集中时就集中,该分散时就分散;不要漠视自己的局部危机,它往往是整体崩溃的开始;要懂得保护自己,免受殃及。 : I- {* P% p3 c9 h0 Q9 e

& I& |$ e2 @1 F  T$ I8 h, m  18.鲇鱼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H% `5 A& f' M) W! c1 s! L

& N" I. }3 L9 i' D; J7 o: R9 V0 k) T  从前有一个群渔夫到海里捕捞沙丁鱼,可他们捕到的鱼总是还没有到达岸边就死了,渔民们想了无数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个渔民总是能带着活鱼上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池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池里同时放有沙丁鱼和鲇鱼时,鲇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 0 W. f* A8 n2 W
, F6 J9 F3 w$ n
  定律启示:引入良性的竞争有助于激发人和团队的活力;沉湎于安乐之中往往更容易导致灭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保持紧迫感;不要让平静迷惑了眼睛,它往往是危机的开始。 ' D. k- q) V$ x" D7 s# Q9 A
' g) c% E8 F. z4 R$ k/ _$ K
  19.不值得定律:心态决定成败 4 _& T; J0 E, Q/ J8 C
5 I6 Z: k1 Q( F+ }
  所谓不值得定律,就是:“你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结果自然也就是做不好。”这是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不值得定律反映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敷衍了事,这样,事情就很难做好,而且即使做好,也没有成就感。相反,如果人们认为某事值得去做,那他们就会满怀信心地做好这件事情。 - D" a+ R, C+ X- j1 p, x
, X7 D8 p4 }( A) `9 v5 o% s2 I
  定律启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目标产生绝对的认同;强化自己“选对路,做好事”的行为作风;注意每个人对工作的真实态度;不值得做的事,一定做不好。同样,值得做的事情,一定能够做好。   i4 G) _$ N/ _* Q6 ^5 f

) }- T( S) T, `% J  20.二八法则:80%的成效取决于20%的努力 . S* ~3 b7 ^$ W8 g! q4 Q/ ?# i% ~$ X
- U7 u3 v" S% I+ S+ ~% E9 V
  1897年,着名的意大利社会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着名的“二八法则”,又被人们称为“80/20法则”、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最省力法则和不平衡原则等。这一法则最简单的描述就是:“任何一个事物80%的价值实际上集中在这一事物20%的组成部分上”。 7 d1 j7 |& {/ @. R
# N8 k% c! I# }" _$ |4 L* \
  二八法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小部分的努力,可以获得很大的收获;起关键作用的小部分,通常就能主宰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 . k+ Q: |8 i5 {& E
7 H" p  m9 g& d$ I- P- G* l1 w6 a
  定律启示:付出得越多未必得到得越多,关键看付出在哪里;特殊对待某些事物很必要,这有可能带来更高回报;做事在精不在多,力度要下在“点”而非“面”上;在重要的少数与繁琐的多数之间,应当选择前者。
, t6 @% ^/ k6 M
5 C( E0 D9 F1 @8 {+ S  21.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B* e) D' R' c
1 B5 H- c8 m& P- P% F+ i4 A1 H! F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 D9 v. X( f+ w8 G

, a1 ~! v; s9 F) c: v3 `7 b  定律启示: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 \$ x- G# ]. T
7 e& g1 T- G# G6 w0 g' z  22.鸟笼逻辑:人们通常是采取惯性思维
! x/ H3 l" X. P, T/ s9 M
6 ]$ J' {4 F2 B- u% O& h+ a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8 G; {- [$ p4 U5 E9 Q4 k
4 k9 t* e0 E. K! I- s' t2 e  定律启示: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小甲鱼最新课程 -> https://ilovefishc.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鱼C工作室 ( 粤ICP备18085999号-1 |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585号)

GMT+8, 2025-10-1 18: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