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什么是“亚细安加”?
“亚细安加” 源自中文对 “ASEAN Plus” 的称呼,其中 “亚细安” 是对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 ASEAN)名称的音译,“加” 则代表 “Plus”。因此,“亚细安加” 指的是在东盟的基础上,再加上若干域外伙伴国所形成的合作或对话机制。
通常在具体场合中,会表示为 “亚细安加 X”,其中 X 为参与合作的国家数量或国家名称:
- 亚细安加一(ASEAN+1):东盟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机制。
- 亚细安加三(ASEAN+3):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的合作机制,是东亚区域合作中最重要的多边平台之一。
- 亚细安加六(ASEAN+6):在亚细安加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场合会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一起合称三国),共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后来也衍生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框架。
下文将详细介绍“亚细安加”的背景、主要机制及其重要性。
一、东盟(亚细安)的背景与简介
东盟创立于 1967 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领域的区域合作,促进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东盟现有 10 个成员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东盟的核心原则
- 不干涉内政原则:强调成员国主权与平等,不干涉彼此内部事务。
- 协商一致:重要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力求取得各方同意。
- 区域合作与团结:在保持国家主权的同时,寻求在区域层面达成合作共识。
二、“亚细安加” 机制的由来
东盟自成立以来,与区域内外的主要国家(或经济体)不断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机制。
随着东盟经济共同体(AEC)的发展与影响力提升,东盟希望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寻求合作者,推动区域层面的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合作。
“亚细安加” 正是这种对外合作的多边机制总称:
- 在经济方面:寻求自贸区(FTA)协定、投资合作与产业链互补。
- 在政治与安全方面:多国领导人或外长定期会晤,通过对话协调、签署合作协议等,维护地区稳定。
- 在社会文化方面:透过民间交流、教育合作、文化互访等,推动多元文化理解与融合。
三、“亚细安加” 主要形式
1. 亚细安加一(ASEAN+1)
指东盟与某一个域外伙伴国的合作机制,通常是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压缩关税、便利投资与人才流动的双边合作。最常见的合作伙伴包括:
- 东盟—中国(ASEAN–China FTA)
- 东盟—日本(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 东盟—韩国
- 东盟—印度
- 东盟—澳大利亚 / 新西兰(常合称为 AANZFTA)
2. 亚细安加三(ASEAN+3)
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的区域合作机制,针对于经济合作、金融稳定、地区安全等议题,是东亚合作的重要支柱之一。
- 经济与贸易:促进关税减让、鼓励双向投资、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
- 金融合作:如清迈倡议(Chiang Mai Initiative),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时,提供区域性互助与流动性支持;
- 社会与文化交流: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签证便利化等,加强民间往来。
3. 亚细安加六(ASEAN+6)
在 “亚细安加三” 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三方,更大范围地推动经济、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合作。
此合作框架也被视为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重要基础。
最初 RCEP 谈判包括印度,但印度在后期选择暂缓参与,最终 2020 年 11 月 15 日由东盟 10 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签署。
四、“亚细安加” 的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用各国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互利互惠,推动形成区域价值链与供应链。
保持区域和平与安全:多国对话与定期磋商机制,为东南亚及其周边国家提供了稳定的沟通平台,及时化解或减缓潜在冲突。
扩大外交影响与合作领域:东盟通过“亚细安加”合作,稳固其在区域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对于亚洲乃至全球层面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
推动社会文化融合:透过教育、旅游、青年交流、语言文化分享等方式,加深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友好的区域关系。
五、未来展望
“亚细安加” 机制在区域政治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东盟致力于凭借“亚细安加”平台,继续推动以下方向的发展:
- 进一步深化自由贸易与投资便利化:降低关税壁垒、 harmonization(协调) 各种规则标准,加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
- 强化应对全球挑战的协同能力:例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供应链韧性等新兴议题,为区域及世界作出贡献。
- 加强成员国内部与伙伴间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网络、人力资源培养等领域,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包容性增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