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不二如是 于 2025-10-29 15:14 编辑
蚂蚱在自然界中通常为散居型昆虫,体色碧绿、性格温顺,喜欢独自觅食。
然而,当种群密度过大、个体间频繁摩擦腿毛时,就会分泌一种“聚集信息素”,诱发大规模集群现象,学名“相变”。
在线揭秘: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3s6zeEM2
相变后的蚂蚱会从绿色转变为黄黑色,变得更加贪食、躁动,具备强大的飞行能力,形成“飞蝗”。
它们会成群结队迁徙,以亿为单位吞噬农作物,从草地到树叶无所不吃,造成严重蝗灾。
这种由环境和密度引发的形态变化,是典型的生物适应性策略。
当蚂蚱进入群居型阶段后,体内会合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物质——苯乙腈。
这是一种腈类化合物,具有轻微毒性和驱避作用,可防止同类相食,并减少被鸟类捕食的风险。黄黑相间的外表色也是一种“警戒色”,警告天敌[/hide]
不过,这种毒素在加热后会分解,不耐高温,因此经过充分烹饪的蝗虫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事实上,在蝗灾或饥荒时期,古人确实会捕捉蝗虫食用,甚至晒成“蝗虫干”作为储备食物。
尽管蝗虫可以勉强充饥,但面对遮天蔽日的蝗群,人类几乎无能为力。蝗虫几天之内即可吞噬一片区域的所有植被,留下赤地千里,等人想抓来吃时,它们早已迁徙他方。
更重要的是,从植物到昆虫再到人类,能量在跨营养级传递中会损失约90%,即使将蝗虫全部吃掉,也无法弥补粮食损失。
现代科学防治蝗灾主要依靠“水利优先、预警监测”策略。
我国在建国初期由马世俊院士提出通过修建水利、稳定水位来抑制蝗虫繁殖,并建立全国性的防控体系。
正因如此,古代频发的蝗灾如今已极为罕见,更多只存在于纪录片和网络视频中。
吃过蚂蚱烤串的请举手
预知更多神文请看:
如此多懂学习的 VIP至尊都 已订阅本专辑,你还不快点行动! (-> 订阅传送门)
如果有收获,别忘了评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