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C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12|回复: 9

[技术交流] 单核到多核的转变无疑是沧桑巨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5 20: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arnaga 于 2014-10-6 00:15 编辑

自从2002年开始,受到功耗,指令级并行程度和长的存储器延迟限制,单核处理器的性能增长放缓。
于是在2006年,所有的桌面和服务器公司都进入多核领域,以求更大的吞吐量,而不是追求单个处理器的响应时间。

这给编程人员带来的却是一种痛苦,因为在以前,依靠硬件、体系结构和编译程序的进步,无需修改一行代码,程序的性能就能大幅度增加。

而多核心时代,要想显著的改进响应时间,必须重写源代码,这种体系结构的重大改变,成为痛苦之源。

1. 比起单核的串行编程,多核并行编程难度明显提高。

2. 为了发挥速度,编程人员必须将应用程序划分为每个核大致相同的任务,并同时完成,还要尽可能的减少调度开销,以免浪费并行性能。

3. 从计算机发展到2006年之前,所有的程序都是为单核编写的,要想发挥多核性能,必须推倒重写,这种代码以亿行累积的历史负担,太过沉重。

编程难度的提高,过去的负担太重,一切的一切都让编程人员痛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核几乎诞生了10年,无论是应用软件还是系统软件,对多核的支持依然不尽人意。

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intel的cpu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产品,因为它的单核能力强。

AMD空有更多的核心,单核能力的雏弱,完全落入下风。

单从逻辑上来说,这并不是硬件生成厂商的问题,而是编程人员的问题。

编程人员又是为软件公司服务,推倒重写源代码?谈何容易。

这种“额外”的巨额资金开销,谁来承担?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5 23: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的确如此,单核到多核的转变绝不只是运算速度增快而已,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多核之间的工作方式类似网络,提高效率有很大难度,AMD在效率这块做得还不够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1 14: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3:54:46 From FishC Mobile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15: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不是,以后苦逼的日子,将,更苦逼!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20: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若干年后的趋势。因为单核当达到>3以上  会发现电离现象。  所以单核处理的速度就当到3i就再也提不高了。  这样才研究出来的多核。  如果以后的程序再扩大  不用多核那不跟以前的386差不多。。哈哈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3 17: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3 19: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4 1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学习了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6 01: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核的根本原因是研发更高性能的单核处理器成本太高
想知道小甲鱼最近在做啥?请访问 -> ilovefishc.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鱼C工作室 ( 粤ICP备18085999号-1 |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585号)

GMT+8, 2024-12-26 14: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