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不二如是 于 2018-1-5 14:36 编辑
第一天
上帝看到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但一直在用汇编语言艰难地写程序,很是伤心。
就把编译器的秘密告诉了约翰·巴科斯,让他带领大家写出了编译器。
从此人类可以用高级语言写程序,然后编译成机器语言去运行了。
上帝还教会了人类使用顺序、循环、分支这三种基本的程序结构来编写程序。
人类很高兴,写的代码越来越长。
第二天
但是人类经常写下臭长臭长的代码,然后把代码Copy得到处都是。
上帝说:
要有函数!你们可以用函数把长长的代码封装起来,这样就写一次,就可以到处调用了。
人类又发现有些函数的参数太长, 记不住,调用层次深的时候让人抓狂:
上帝告诉丹尼斯·里奇:
找个数据结构把参数组织起来,以后就传递这个数据结构!
上帝教导人类:
人类看到清爽的代码,觉得很舒服。
第三天
有人写了一个程序,用一个数据结构和函数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栈。
上帝看到了,皱了皱眉头,说道:
这个数据结构对外完全是不设防啊,不但自己的算法push,pop,top等可以操作,使用这个Stack的客户也可以操作elements这样的内部数据结构,可以获取任意元素的值,而不仅仅是通过push,pop来操作。
依照人类的本性,还不搞得天下大乱? 不好不好。
上帝说:
上帝把Alan Kay叫来,告诉他:
要把数据和操作给结合起来,形成Objec,以后Object的属性数据不允许直接访问,只能通过这个Object的函数来操作。
人类觉得Object大法好,创建了很多Object出来,让他们互相调用。
第四天
上帝发现很多Object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他们被重复地放在一个个对象当中,太浪费了。
上帝说:
要有Class!把这些重复的方法代码从对象中剥离出来,放到一个公共的Class中!
人类问:
那我们怎么把这些Object给创建起来?并且让Object 和 Class关联?
上帝说:
可以用new 这个关键字: Stack object1 = new Stack()
Stack类的函数定义只有一份,但是Stack类生成的Object有很多份。
人类在写push()函数,pop()函数的时候,要操作Object的数据, 到底操作的是哪一个Object?
上帝说:
每次调用函数的时候,可以把要操作的Object作为一个隐藏的参数传递进去。
例如void push(int data),真正在调用的时候是这样的:void push(Stack this, int data)
有个叫Guido的说:
上帝说:
还有人说:
这不又回到我们原始的状态去了吗? void push(Stack *s,int data)
上帝告诫说:
虽然本质相同,但是表达形式不同。
之前你在语法层面必须传递一个Stack 对象到函数,现在在语法层面不用加了。
我会在编译后的代码,或者运行时自动给你们加上。
Guido说:
上帝没有说话,应该是默认了。
第五天
人类创建了很多很多的Class,上帝发现有些Class包含了类似的功能,还是有重复代码。
上帝说:
要有继承!
把那些类似的、重复代码放到父类当中去,这样子类就可以直接使用,不用重新再写一遍了。
上帝又说:
要有多态!
就是对同一个接口,使用不同的实例而执行不同操作。
Person p = new Employee();
p.funcB() // 执行Employee类的funcB()方法,而不是Person类的funcB()方法
人类看到继承的好处,开始疯狂使用。
支持单继承和支持多继承的两派人还发起了多次战争。
上帝非常担心,他告诫人类:
继承其实是破坏了封装性,父类的很多细节对子类都是可见的,父类的变化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子类。
人类不知道怎么办。
上帝又告诫道:
看到人类并不太懂,上帝叫来了Freeman , 告诉他一个“鸭子游戏”的例子。
后来Freeman把这个例子写到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Head First 设计模式》。
上帝补充到:
人类还是不懂,上帝叫来了Eric Gamma ,告诉他在面向对象设计和编程中要注意的23种通用模式。
让他和另外三个人写了一本书《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但是大家都说看不懂。
第六天
人类使用了继承和多态,理解了设计模式,但是代码还是一团糟。
上帝说:
编程的关键是要抽象啊!
你们得把系统需求抽象成高层的概念,然后在概念层次进行编程。
这句话本身就很抽象。
有大牛学会了,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软件。
大部分人表示学不会。
上帝也没有办法, 只是有点后悔,教了人类太多的东西, 而人类又不能完全掌握。
上帝一直在思考:
要不还是让人类回到机器语言编程时代?
或者创造一种智能的机器来替代人类编程?
第七天
上帝觉得累坏了,就休息了。
程序员们也休息了一天。
这就是星期天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