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不二如是 于 2018-2-8 08:23 编辑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
发现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
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 End Rule)。
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老张和老李。
他们都事业有成,是自己公司的老板。
老张是个大方的人。
他给员工的工资很高,而且很客气。
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老张的性格突然变了,特别小气,动不动就克扣员工工资,人们越来越不喜欢他,很多人离职了。
结果过了半年之后,老张就生病去世了。
正相反老李几十年都是个很小气的人,对员工很苛刻,人们都不喜欢他。
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时候,老李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应该做个好人。
于是给员工提供很好的福利,人们都觉得重新认识了老李。
半年之后,老李也突然生病去世了。
老张,几十年来都是好人,最后半年变成了坏人。
老李,几十年都是坏人,最后半年是个好人。
那么请问,鱼油如何评价老张和老李这两个人?
调查研究的结果是:
你当一辈子好人和只当六个月好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居然竟然是一样的!
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在评价人的时候,过度重视他在人生最后阶段的表现。
可能看电视剧看多了,总觉得最后结局时刻表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一面 —— 哪怕这个人是突然死亡的。
不由得想起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
太后觉得自己一辈子功劳挺大,现在快要把权力交给光绪皇帝了。
那么这个60岁生日一定要办好,给执政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为了过好这个生日,太后无视日本的威胁,牺牲国家的利益,官员也都理解了。
毕竟峰终定律是人之常情。
但是慈禧没做到。
飞屋环球记
在本人心中,一个有趣的剧情应该是:
一开始你想要一个东西,你一番努力奋斗,而到结局的时候,你发现你之前*想要*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
你得到的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获得一个意外的收获,体验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
比如说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
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跟妻子有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
后来妻子先去世了,而他的房子还要被拆迁。
他就在房子上绑满了气球,想要坐着房子去环游世界,完成愿望清单。
可是他的计划充满了意外。先是来了个小男孩非要一起去,没办法只好带上小男孩。探险的过程中,终于遇到了年轻时候崇拜的探险家,结果发现那个探险家原来不是什么好人。
影片的结局不是老人完成了平生的梦想,而是他收获了一些更好的东西:
一些之前根本没想到的东西,他的人生收获了朋友、经验和教训。
吹水
所以,鱼油到底想要哪种结局?
想要完美结局是一个合理的心理需求,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偏见。
评价是别人心目中的评价,老张和老李的日子是自己一天一天过的。
慈禧想要个完美的生日,等待她的却是灾难性的意外。
环游记中的老爷爷被逼的环游世界,收获的确是无数的惊喜和回忆。
如果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结局就只是一个时间点。
如果精心维护都维护不了一个完美结局,还不如放开自己的偏见,让一些意外静静地突如其来~
预知更多神文请看:
如果喜欢,别忘了评分 :
如此多懂学习的 VIP至尊都 已订阅本专辑,你还不快点行动!( ☞订阅传送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