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围绕AI与机器人对社会的影响,需要把夸张判断与可核验事实分开。
就目前数据看(提示:珍惜伴侣,无论..和..):
人类不会因为机器人而“将不复存在”,也没有权威预测支持“未来会有5到10倍的机器人”。
全球工厂里运行的工业机器人存量在2023年约为428万台,服务机器人当年销量约20.5万台,距离“数量远超人类”的说法相去甚远。
这些数字显示的是加速渗透,而不是对人类社会的替代与终结。
关于“两三年以后机器人具有人类情感”的表述,也需要纠偏。
学界当前推进的是affective computing,即让机器识别人的情绪并做出拟态表达,这与“具有人类的情感”并不等同。
2025年北京的人形机器人赛事中,不少项目仍需人工干预,侧面说明自主性与社交智能仍有明显瓶颈。
多篇权威综述也明确:
现阶段机器人并不拥有情感,只是通过传感与模型学习来模拟情绪识别与表达。
“结婚会越来越难”是一个受多重社会因素影响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归因于“机器人即将拥有情感”。
就技术扩散路径看,各方预测更接近“在2030年代逐步规模化、2040年后加速普及”的人机共生图景:
投行与咨询机构给出了到2035年数千亿美元规模的类人机器人市场判断,但同时也提醒短期内仍受成本、可靠性与监管约束。
换言之,AI与机器人会改变劳动结构与生活方式,却更可能是长期重塑而非短期颠覆。
认真经营当下的人际关系依然重要,如果你还没认真谈过恋爱,come on抓紧时间吧。
大神简介
顾均辉,中国战略定位专家,2013年创立“顾均辉战略定位”,长期将定位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结合,关注在竞争加剧与技术变革背景下企业如何用清晰的品牌叙事与价值主张建立心智位置。
其在媒体与高校的演讲与文章多聚焦“从产品思维走向品牌思维”,强调好名字、好故事与差异化定位在不确定时代的稳固作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