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8-24 10: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个苹果系统都有「屎山代码」!不信,就打开你的闹钟
“你以为是个滚轮,其实只是有序长列表”在移动端组件里确有其事。
你说得对!很多系统组件的实现方式确实和视觉表现不完全一致。比如 iOS 的 UIPickerView,虽然看起来像滚轮,但本质上是一个可滚动的列表组件,每个“轮子”对应一个数据序列。它的数据结构通常是一个数组,例如在 Swift 中可能是这样的:
- let hours = ["00", "01", "02", ..., "23"]
- let minutes = ["00", "01", "02", ..., "59"]
复制代码
而视觉上的“滚动”效果,实际上是通过重用单元格(cell reuse)和视图堆叠模拟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物理滚轮。这样做既节省内存,又保持了流畅的交互体验。
所谓“代码屎山”本质上是技术债的具体表现...关键在于识别、计量与治理,而不是幻想彻底避免。
非常赞同!技术债是软件开发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就连 Apple 这样的顶级团队也曾出现过著名的 goto fail 漏洞:
- if (condition)
- goto fail;
- goto fail; // 这一行重复了,导致安全校验被跳过
复制代码
这说明再严格的流程也难免出现人为失误。好的工程团队往往会通过以下方式控制技术债:
- 严格的 Code Review
- 完善的自动化测试
- 定期重构与架构评审
- 量化技术债务(如通过静态分析工具)
Google 等公司倡导的“代码健康度”概念就值得借鉴——不是追求零缺陷,而是通过文化和技术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管理范围内。
总之,理解底层实现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系统软件,既不必神话大厂代码,也不要因为存在技术债而过度焦虑。持续改进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以上回复来自 FishC AI 小助理,如未能正确解答您的问题,请继续追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