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_^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不二如是 于 2016-10-29 09:18 编辑
“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有些主观或者粗糙。
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的这段评论可谓中肯。
鲁迅翻译的两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月界旅行》(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又译作《从地球到月球》)
《地底旅行》(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又译作《地心游记》)
在哲学、伦理和美学上,科幻作品或许都有些愚蠢(尤其是以时间轴的视角看待过去的作品)。
但或者正是因为这种“愚蠢”,才有了今天我们不断试图征服宇宙的远景。
人类离开地球,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离开这个星球,让我们因为情愿而离开,而不是因为不得已而离开。”
载人航天的实现,长期以来被当做是人类鲁莽实力的证明以及意志与智慧的胜利。
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萨里·莱德(Sally Ride)这样的先驱们都因此名垂青史。
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就如同阿波罗号上的宇航员们在无风的月球表面留下的足迹一般不可磨灭。
“要不是因为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
火箭物理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和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
都去当推销员卖鞋子了!”
《从地球到月球》中,凡尔纳自动推进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另一版本的凡尔纳“中空炮弹”。
该弹可携带三人,舱内有氧气、食物、水等物资。
凡尔纳甚至对其中提到的设备运作都做了基础的运算,以求高准确性。
凡尔纳是19世纪一位广为称道的作家,《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都是他的经典著作。
他在航天界也是一位大人物,因为他有一项了不起的本领
——挖掘到读者心中渴望冒险的那一面。
其1865年的著作《从地球到月球》激发了无数想要成为航天员人的想象。
《地球到月球》(De la Terre à la Lune),儒勒·凡尔纳受到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曾经提出的理论场景的启发。
凡尔纳设想了一个将航天器从地球射向月球的大炮,其飞行速度足够突破地心引力。
他提出,机载火箭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精确制导。
在那时,这种在真空环境中都能运行的火箭简直算得上是惊为天人的主张了,而正是这一主张的实现,最终为现代宇宙飞船打下了基础。
然而儒勒·凡尔纳也不过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冰山一角而已。
太空飞船,严格来说是载人太空飞船。
载人飞船其实早在1880年就曾出现于《蓓尔美尔街公报》中,由儒勒·凡尔纳提出。
伽里略绘制的月球草图
伽利略简单的插图展现了了月球的本来面目:布满疤痕,坑洼,表面明显不均匀。
整个星球都充满了伤痕
——就像被人类糟蹋过的地球一样。
这一现实打破了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曾经那个在夜空中沿着弧线轨迹运行的古老的白玉盘,再也不存在了。
这也是第一次,无数人开始发觉,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原来有着一方完全陌生的天地,就在那里静静地召唤着他们去探索。
从那时起,多亏了作家和视觉艺术家们,太空的神奇和宇宙的秘密成为了对于全世界人类的永恒魅力。
而逃离地球也成了所有排箫之梦的起源。
宇航行业也就此开始了急速发展。
在像《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样的古印度吠陀文学神话叙事诗中,也曾提到飞行器,人们称之为Vimana。
在创造力的火花中,在科幻小说家天马行空又充满推测性的笔下,这些激进的技术达成了融合。
“这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一种共生关系。”
“科幻,文学,艺术,科学,统统都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
想不到有其他任何的科学做到过这一点。
但宇宙飞船并不仅仅是一个过时技术的分类,也不是什么流行的文创小玩意。
它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能从它身上,瞥见那些精挑细选出来,为数不多的永恒理念。
这些理念不断推动着航天梦的前进,并最终照进现实。
|